武王墩一号墓位于安徽省寿县以东,是迄今经过科学发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由于该墓葬多次被盗,文物安全存在隐患,考古人员对其展开了抢救性发掘,与时间赛跑,努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相关介绍如下:发掘背景:2018年,安徽省淮南市公安机关侦破一起重大盗掘案件,追回70余件战国时期文物,经调查,这批文物出自武王墩一号墓。盗墓者的行为导致墓葬内许多文物受损,改变了墓葬环境,急需开展科学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2019年11月,安徽省相关部门申请的武王墩一号墓抢救性考古发掘获国家文物局批准。发掘过程:2020年3月,武王墩墓考古工作正式开展,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联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山东大学等多家单位组成考古发掘团队。至2022年1月,封土整体发掘完成。2023年12月,利用薄荷醇加固技术,完成了椁盖板上方覆盖竹席的提取工作。2024年3月开始拆解提取一号墓椁室盖板,6月,九个墓室全部发掘清理完毕,12月15日,一号墓野外发掘工作全部完成。出土文物:武王墩一号墓共出土各类文物1万余件(组),出土了有望成为我国东周时期口径、体量最大的青铜圆鼎,还发现了长2.06米的战国时期的瑟,这是迄今最长的战国时期的瑟。同时,考古人员在部分青铜器上发现了铭文,如楚王酓前簠上刻着“楚王酓前作铸金簠以供岁尝”12字铭文,这些铭文为判断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依据。文物保护:考古过程中,采用了多种科技手段保护文物。如运用薄荷醇加固技术提取竹席,形成了一套竹席现场加固提取、包装运输与室内稳定性保护的技术方法体系。对于漆木器,采用我国独创的乙二醛法进行保护,让文物“融”入特殊化学药水,使其焕发新生命力。针对出土丝绸,采用丝蛋白加固的方法,从分子层面将破损断裂的分子键“缝补拼接”起来,增加丝绸强度。
|
|